對一個年幼的孩子而言,最難以面對的生命事件,莫過於親密的家人或寵物的死亡,而 這本荷蘭童書便是處理「死亡」這個主題。
「我不去,」喬依說:「我要在這裡,跟爺爺在一起。」
故事一開始,我們看到憂傷的主角頑固的以拒絕合作的方式,來抗拒這個殘酷的事實, 喬依獨坐沙發上,身邊有一條醒目的紅手帕,堅決不肯去參加葬禮,我們知道,「他的眼睛 被淚水刺痛了」。而他面對一間房間,裡面露出爺爺棺木的一角。
有關死亡的高敏感題材,如小主角喬依的爺爺棺木、葬禮、眼淚,就這樣毫不避諱的出 現在插圖中,是童書中罕見的寫實手法。整個畫面以棕色、花青藍及黑色水彩交織成的氛圍, 表達了孩子的傷感,彷佛生活就此失去色彩和光澤。
媽媽適時介入,因為知曉祖孫感情深厚,於是媽媽試著用爺爺生前常和他一起玩要的紅 手帕,和喬依玩躲貓貓,藉此讓他懷念過去美好的相處時光,因此他在淚光中重現笑容。媽 媽的角色其實是做心理輔導與心靈重建的工作,不直接逼迫他立即接受現況,而是用自由 聯想的方式,從喚起美好的記憶,那些好玩的點點滴滴,重新感受爺爺的 陪伴與慈愛,平撫哀慟的情緒。套句俗語,就是「諸物思親」的意思。
除了回想一起玩遊戲、一起離家出走的光景,也想起好 多食物— 塗了果醬和花生醬的三明治、糖果、洋芋片、 醃黃瓜、草莓冰淇淋等等,食物的滋味牽連愉悅的昔日印 象,也可達到很強的安慰心理效果。爺爺的聲音,都是回 億中遊戲時的對話,對比現今靜靜躺著的他。喬依開始 能提出問題來試圖理解爺爺死去的感覺:「棺材裡很黑 嗎?」、「死掉會不會痛?」、「有沒有天堂?」這 些問題幾乎是所有孩子面臨相同處境時,一定要問 的話,當然現實中也可能得到極端的答案。
為殘酷的棺木人土的一幕,衝擊還是大到讓他再次抗拒,不肯照著習俗,像其他人朝土坑埋一撮沙,喬依只是躲到母親的大衣來逃避,沙 子又讓他想起祖孫玩沙的光陰,媽媽很善解人意,一句「我知道了」使他破涕為笑。故事的 首頁與尾頁以比喻式的描述爺爺像想像裡的海盜船,正式從生活中離去,但又昇華至他的心 中,永遠相伴。貝緹.韋思泰瑞原本是撰寫神話的高手,也以詩的形式將平述的寫實散文帶 到具有神祕色彩的場域。
本書是寫孫子和爺爺血濃於水的親密關係的書,不消說,就像她出版的《祖母的儲藏室》 一樣細膩,肯定出自作者第一手的觀察。而且貝緹的對話和敘事簡潔有力,以最經濟的文字 作人物塑造,情節的構成也很明晰,在時間安排上拉出:現在(爺爺葬禮)、過去(祖孫相 處)、未來(用懷念回味的方式延續愛),各個時間線巧妙交織,頗有意識流的味道,是童 書創作上很高明的技巧,也只有像貝緹這位經驗豐富的多產作家才有這樣深厚的功夫能成功 的呈現。
插畫家哈曼.凡.斯達登在本書插畫的表現上也是可圈可點,他是讀法律出身的,卻因 興趣使他轉行成為傑出的童書插畫家。他自認為:「我的插畫提供一個安全、熟悉,卻有點 兒懷舊的世界。」他為本書貼 的捕捉屬於心理層次的關鍵畫面,不淪於濫情或慘淡,和失 去笑容的孩子產生同理心的情懷,但又適時保留祖孫共處的愉悅,很節制的將傷痛感拉回來, 鮮紅的手帕尤其能突出主題,在視覺上導引讀者目光,同時也是帶領心靈重建的關鍵之物, 也具有象徵意味。
本書企圖心十足,目標明顯定位在兒童心理輔導的工具書。當家中出現長輩過世,尤其 是關係緊密三代同堂的家庭,為人父母者其實也像孩子一樣手足失措,不知如何安撫稚齡幼 兒傷心的傷痛。本書提供了相當好的建議,讓父母在面對這樣的敏感時刻,能將傷害降至最 低。有機會採取這種方式,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、揮別死亡陰影,協助傷痕治療及情緒管 理,不至於像許多成人可能一生都受到童年這種所謂「創傷」的經驗影響,導致人格從此改 變,埋下恐懼情節與陰鬱悲觀的性情。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推薦給面對這種狀況的家庭,在最 困難、也最關鍵的時刻提供精神支援、培養健康情緒,是父母和孩子都該看的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