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是我的家

2021-01-06 撰文 / 諶淑婷

我的七歲孩子常常列舉各種生物,要我排名哪種生物最厲害、讓人害怕?我最後的答案總是人類,幾乎所有生物都是適應自然、適者生存,唯獨人類,為了生存需要利用並改造自然,並矛盾地在侵害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的同時,畏懼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生物。

 

《山是我的家》用了雙面思考的手法,讓孩子聽另一方說法,我們看到了牧羊人家庭對山的讚嘆,因山居生活感到幸福或者恐懼,也看到狼群遨遊山林的自在,對人類入侵的懼怕。不只是狼,我們一起和孩子想想,如果樹木、土壤、花、海洋、雨林都會說話,它們想對人類說什麼呢?守護著土地的大樹,也會因為人類砍伐樹林而憤怒吧?

 

 

人類明明知道破壞大自然的代價,卻毫不悔改,與其他物種間衝突不斷,山林開發、河川整治、道路開通、設立電廠…,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難道無法有更和諧的解決之道,修補並改善過去的錯誤嗎?

 

關鍵在於,你我能否設身處地換位思考,與其他生物共存是,人際關係亦是!孩子年紀增長,不只是對同學有不滿,對家人也有不少抱怨。我非常理解,自我中心是每個人的本能,許多成人六、七十歲還是只關注自己,要去要求年紀小小、一直被父母呵護在手中的孩子建立起同理心,並不容易,卻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

 

與孩子共讀這本書時,我與孩子假想,我們是故事裡的牧羊人、狼與羊,生活在一座山裡(團體生活),需求與習慣不同,該如何和平相處?當事事無法都照自己的要求發展時,產生負面的情緒是必然,但有沒有辦法試著體諒他人?想想看,如果我是牧羊人、如果我是狼,還有,如果我是羊…書中少了羊群的自白,更好讓孩子自由發揮。

 

 

「如果我是他」,雙向繪本練習換位思考,讓孩子知道,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。我們要學習的,不只是看見他人的痛苦,還要能站在對方立場,體會其情緒感受,然設法善待他人。

 

當我們與他人感受一致時,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與接納,消弭彼此的誤解與隔閡。世界不是只有自己,一個家庭的規矩也不該由父母設定,若父母能置換自己到孩子的處境,放下自己的經驗與偏好,才能真正看見孩子的主體性,孩子能夠看見除了自己以外的世界,人類看見大自然運作之道。如此,當我們不斷練習換個角度、改變高度,一定會發現另一面的美好。

more...
推薦書籍

山是我的家-牧羊人與狼的雙向思考故事

紅利1 79237

把殼丟掉的烏龜(新版)

紅利1 79237

小蝌-Tad

紅利1 79237

企鵝和猴子

紅利1 792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