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電影般的溫馨情境 文/鄭明進(兒童繪本大師)
對孩子來說,外型可愛,用軟布縫製的動物布偶,驚起他們親近可愛小動物的心情。再加上布偶的溫柔質感,兒童抱在手上有舒服、溫柔的觸感,所以很受孩子的喜愛。在眾多動物布偶中,以外型小巧、可愛的兔子,以及狐狸、小貓、小狗、熊寶寶等最受孩子的歡迎。
插畫家林明子在臺灣的讀者心目中,已經因為有《第一次上街買東西》、《今天是什麼日子》、《森林裡的迷藏王》等圖畫書的出版,而成為大小讀者的最愛之一。在《小根和小秋》這本圖畫書中,她讓小女孩「小秋」和可愛的小狐狸布偶「小根」,如同好友般的一起搭火車、吃便當,也一起面對沿途發生的事情,不但機智、活潑,也充滿了溫馨。
在《小根和小秋》這本書裡,林明子仍活用她擅長的明快色調、寫實風格,把書中的角色畫得相當出色。一看封面,我們都好喜愛那一個站在月臺上臉頰粉紅,表情明朗的小秋,也愛那隻身上毛絨絨,穿著紅上衣,條紋褲的狐狸小根。
當我們翻開本書一頁頁欣賞時,就像在看電影一樣,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畫面: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可愛的小狐狸小根靜坐在小床邊,等著要陪嬰兒玩。房間裡的小床、小棉被都畫得很柔美。
第 4~7頁四幅連續畫面,把小根和小秋玩在一塊兒的親密情景刻劃得很生動,同時把小秋從只會躺,到會爬、會搖搖晃晃的走路這一段成長過程,呈現得真實又可愛。
第8~9頁是小秋和小根搭火車要找奶奶去。插畫家用很低的視覺角度,把小根和小秋在行駛中的車廂搖搖晃晃走路的動態,畫得很有動感,有搭車經驗的小朋友一定會感同身受!
第12~13頁的畫面,有七個大人排成常常得隊伍要買便當,排在最後頭的小根來得及買嗎?火車會不會開走呢?真叫人擔心呀!
請注意畫家筆下那七個人和賣便當的人,他們各有不同的動作、表情和體態。插畫家林明子對於不同身分人物的表情、動作的觀察與描繪,既仔細又生動。
翻到第16~17頁,當小秋在車門車門口找到小根時,那種既驚訝又高興的表情,實在畫的真好。而車長的高大與他倆的嬌小,也呈現出極妙的對比。
到22~23頁時,哇!畫面出現極為遼闊的沙丘。這是圖畫書裡的意境大轉換,從車廂內一張張座椅的小小空間,霎時轉換成大畫面、大空間了。讓我們忍不住揣測,他們的新旅程能否平安順利?
接著第24~25頁,看到小秋和小根天真浪漫的在沙丘上走著、走著,留下自己的腳印,卻隨著別人的腳印要一探究竟,這種人類的好奇心在圖畫書裡呈現得非常自然。
之後的畫面呈現小根遇狗咬、小秋失掉小根,以及尋獲小根的經過情形,讓我們看到插畫家是多麼用心的描繪小秋和小根的各種心情、動作、姿態、手勢和臉部表情等,畫得深刻細膩,扣人心弦。
最後幾頁,小秋背著小根快步走,終於和奶奶互相擁抱,以及奶奶縫補小根、一同沐浴,這些洋溢著濃郁親情的畫面,會讓看書的小朋友感到圓滿又歡喜!
成長的瞬間
宋珮(圖像藝術研究者)
林明子自寫自畫的這個故事似真似幻。狐狸小根被奶奶派去照顧即將出生的女孩小秋,一路陪伴她成長,甚至帶她一起旅行,去找住在沙丘町的奶奶縫身上綻開的線。旅途中,小秋依賴小根為她打點一切,然而當小根被狗叼走的危急時刻,小秋突然勇敢起來,救出了埋在沙裡的小狐狸,背回奶奶家。
畫中的小根是隻狐狸布偶,卻像真的狐狸一般活靈活現,個性十足,而小秋由嬰兒逐漸長成幼童,每個階段的姿態、神情都極具真實感。林明子用軟筆勾勒的線條柔美又有韌性,隨著角色、場景和物品的輪廓蜿蜒起伏,搭配光線和色彩的變化,展現豐富的質感,不論是頭髮的光澤、提包的皮革、衣服的布料,或是堅固的火車廂、柔軟的座椅,都彷彿用手摸得著,感受得到指尖的觸感。
布偶小根的質地看得出是刷毛絨布,兩耳間縫合處隱約出現凹痕,增加了厚度感,想來抱在手裡一定很柔軟。林明子的畫風融入了日本傳統繪畫的特色,不僅表現在技法上,也在於溫暖的生活感;她在兩位主角周圍,增加了不少次要的角色,例如封面的月臺上有一對老夫婦,站在小秋身後,老先生脫了外套凝望高處,老太太捂著嘴笑,柔和的陽光照著他們,更顯得慈藹可親。往對面的月臺看,會發現一個像是卓别林的角色,吸引了一位小女孩的注意。而內頁和小秋、小根一起搭火車的乘客當中,不但有現實的人物,也有童話般的角色。如此,林明子透過文字和圖畫共同創造了一個既富真實感,又充滿想像的生活空間。
不論從故事或是圖畫,都可以看出林明子何等體貼孩子細微的情感,她把小秋經歷的各種情緒,用生動的表情姿態呈現出來,彷彿告訴孩子,她完全了解他們的感受;她也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,例如描繪火車窗外風景的變化、便當裡的菜色……,以及大沙丘的雄偉,和踩踏在上面的感覺。
當小秋追在狗後面爬上沙丘頂,看到大海、呼喚小根的時候,兩個畫面一下一上排列,不僅表達出由下往上爬的動向,也似乎暗示著這是小秋成長的一個瞬間。小秋找到了虛弱無助的小根後,畫家用一個跨頁大圖,對比天地的遼闊和小秋背著小根的孤單身影,這時,小秋還不知道奶奶家在哪裡,小根雖幫不上忙,卻反覆說著「沒事,沒事」,果真是沒事,小秋找到了奶奶家,他們倆得到最好的照顧,還一起泡了暖和的熱水澡,這樣的結局多麼讓人安心啊!
透過這本書,林明子彷彿在告訴小讀者,成長雖然不容易,但是別擔心,總會有人守護著你。而像我這樣的成人讀者,每每閱讀這本書,也都因著作家誠摯的心意,得到無以言喻的撫慰!
想像的力量 文/柯倩華(兒童文學評論家)
小根是小秋的想像性朋友,我們直覺的這麼想。因為小根明明只是布偶,他和小秋的對話和經歷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。
想像性的朋友反射孩子的期望
小孩為什麼有想像性的朋友?從心理學而言,想像性朋友是小孩最忠實的同伴,隨時依小孩的需要而出現,不僅安慰小孩的寂寞感,也讓小孩有機會發揮絕對的主導權。從認知發展的角度而言,幼兒的經驗世界中,現實生活世界和想像假裝的世界是交疊在一起的。換言之,使小孩感覺深刻的,對他們而言就是真實的,直接影響他們的判斷和行為。儘管在大人的眼中,那些「只是想像而已」。
然而,小孩的想像性朋友常提供我們瞭解小孩的線索。我們仔細觀察小孩和他們的想像性朋友之間的互動,常發現小孩將自己的需要、好惡、擔憂、盼望,「投射」到想像性朋友的身上。《小秋與小根》不僅放大了這個觀點,呈顯小秋的心靈世界裡的情緒變化;更有趣的是,藉小根表現出的角色特質和各種經歷,讓我們發現,想像性朋友或許也暗示小孩對大人(父母)的認識和期待。
想像有助孩子學習成長
小根比小秋先出現,他「正等著嬰兒出生」。然後,他發現原來小嬰兒很可愛,他的心情從無聊變興奮。這是小孩最基本的心理需求:自己是被父母喜歡的,被期待的。兩者的遊戲方式,隨小秋的成長而有所改變。小根的形體沒有太多的變化,卻「變舊了」。但沒有關係,有解決的辦法,這像是對小孩的安慰。
回沙丘村之旅,小根扮演了引導、照顧小秋的角色。他好像父母一樣不停的叮嚀,非常忙碌,而且還吃了許多苦頭。但他從來沒有抱怨,也沒有對他們的旅途流露出任何懷疑;對小秋而言,更重要的是,小根絕不會因為任何緣故丟棄他對小秋的「責任」。在沙丘地上,他們一步一腳印,踏出兩人共同前進的痕跡,在感覺上,好像這麼廣大無邊的世界裡,只有他們兩個。然而,小秋忍不住好奇的探險,也暗示了小孩一方面需要被保護的安全感,另一方面同時又想要測試自己獨立和付出的能力。小秋喜歡小根,她需要有幫忙小根的機會,就像小孩會希望自己能成為父母做些什麼一樣。
最後,洗了一個舒服的澡,小根又像新的一樣,兩人又可以重新出發了。小秋不再只是一個被愛、被照顧的小孩,她的經歷使她成為一個會為自己關愛的人付出的小孩。
這是「想像」帶給孩子最大的幫助之一吧。讓他們找到使自己不斷再生的力量,來面對不完美的現實經驗,並以更深刻豐富的感受,來學習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