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 H. Erikson)認為「自我認同」這個主題其實貫穿整個生命歷程,人一生的心理與社會的發展就是尋找、確認並完成自我的建構旅程。在追尋的旅程中,各自嘗試在自己的舞台上展演同中求異、異中求同的劇本,而對於繪本作家來說,他們如何描繪角色們在轉換當中的精采?!
「小孩也有個別差異。有的小孩性子比較急,有些小孩需要慢慢來。有些看起來害羞沉靜,有些喜歡大聲講個不停。有些人跟別人的差異很明顯,有些人的差異需要多一點時間才會被注意到。每個人有自己成長的方式,所以,如果你對其他小孩感到好奇,就開口問吧!」
《SDGs悅讀行動:如果感到好奇,就開口問吧!》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賈桂琳.伍德生童年時被診斷出有糖尿病的個人經歷。有時我們會遇到身心障礙的人(也可能是我們自己),由於個人知識的有限性,無法明白為何患者有如此的狀況,因此覺得奇怪或疑惑,我們可能開口詢問也可能被詢問。畫家以鮮明精采的圖像,將故事的情境設置在一座生氣盎然的花園裡。孩子們是這座美麗花園的耕耘者,除了各自尋找生命存在的答案,克服自己身心的侷限、發揮與生俱來的天賦,他們也相互同理對方而成為彼此生命的建造者,讓我們看到每個孩子在面對自己的成長時,都擁有天賦的本能與超乎想像的力量。
《鱷魚達利》的作者露西.沃爾平創作的繪本故事像是一場沒有範例、打破規矩,卻讓人驚豔的美術課,以藝術大師達利(出了名的不墨守成規呀!)為角色設定,配合特有的肢體動作與情緒(請留意他的鬍子)。故事裡的畫家鱷魚達利帶著讀者們透過傾斜、翻轉、搖晃,甚至是吹氣…盡情地「玩」藝術。如果進一步了解露西的成長學習歷程,就更能體會她在故事的設計上,所放入的那種自在又自信、邀請人參與(協助)、甚至是遇到麻煩時的轉念、換個角度、重新再來的心情。在2018年的愛丁堡國際圖書節(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)的分享中,她提及了自幼患有嚴重的閱讀障礙,在當時閱讀障礙仍然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,露西有一個支持、也了解她困難的母親,多方奔走後終於找到一所具有前瞻性思維的學校,給予她客製化的幫助(因為每個閱讀障礙的孩子的學習需求不盡相同),讓她在12歲那年能閱讀文章句子。
「作為閱讀困難者,你會學到了許多生存技能,對我的而言:其中之一就是幽默。」(You learn many survival skills as a dyslexic, and one of mine is humour.)
在《鱷魚達利》裡,的確見證了這個特質。對於露西而言:雖然直到現在閱讀上還是很緩慢進行,譬如:仍然需要朋友的協助才能了解餐廳目錄上的花體字意涵,但她很自信地認為自己在講故事、點子發想的創造力上遠超過她的弱項。(而在露西分享完之後,她的工程師父親,也同樣是閱讀障礙者,在後續的回饋中留言:「閱讀困難把我們倆引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,妳通過藝術,我通過工程,這兩者最終都歸結於善用了我們的雙手。為妳感到驕傲—爸爸 」)
這讓我想到被稱作「印度的良心」阿米爾罕在2007年自製自導自演的作品《心中的小星星》裡,描述因著教育環境既有的框架,一個讀寫障礙的小孩伊翔遇上了翻轉生命的尼康老師的故事。下面是尼康老師發現伊翔有讀寫障礙的狀況後,對他說的一段話:
「我們當中就有改變世界進程的人,因為他們能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。他們的想法特別,不是每個人都瞭解他們。他們和世界對立,但他們一旦成功,就會令世人驚艷。」
謝謝繪本作家!透過他們的親身經歷所創作的故事,鼓勵我們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,成就屬於自己的精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