咦?是由什麼做的呢? 咦?會做出什麼呢?)

2022-11-24 撰文 / 施佩君



讀到大森裕子的作品《咦?是由什麼做的呢?》《咦?會做出什麼呢?》,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。兒子在六歲以前很著迷這類有一群小人物(小動物)通力合作,滿版圖畫充滿)豐富細節的繪本,他會反覆讀圖,樂此不疲。這類繪本讓共讀時光變得十分有趣,我們會指著新發現說「你看!你看!」、會一起模仿小人物滑稽的動作、會自己加上旁白對話,也會一起想像如果是發生在我們家,如果我們是其中一員,如果......如果......如果是開啟想像的鑰匙,如果當時我們共讀這兩本書,他一定愛不釋手!

現在是小學高年級的他,仍然愛讀繪本,但要自己讀。他讀了這兩本書,明明看了許久,明明嘴角失守,把書放下時還是要故作帥氣的說「還不錯,對我來說太簡單了,但小孩子會喜歡。」說得好像自己是個大人似的。

 

「我很喜歡耶!所以......我是小孩子嘍。」

 

我是發自內心喜歡這兩本書,喜歡大森裕子的畫風,也很享受繪本呈現的拆解與組合的樂趣,它讓我對「物」(食物/器物/衣物/飾物)多了一種觀看角度與情感。

 

《咦?是由什麼做的呢?》是「化整為零」,將整體分解、還原為零碎的部分;《咦?會做出什麼呢?》則是「化零為整」,將分散的部分組合、整理成一個整體。前者的主題是食物,後者的主題是玩具,都是兒童所熟悉、容易在生活周遭取得的物品,孩子可以藉由觀察,或在大人的協助下實際操作分解與組合去驗證書中的資訊,獲得關於「部分」、「整體」與「構造」(各個組成部分的安排、組織和相互關係)等概念,對於幼兒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大有助益。

 

然而,枯躁無味的知識最容易打壞孩子的學習興趣,大森裕子知道如何抓住孩子的目光,並讓他們發笑。她用寫實的筆,細膩描繪食物、食材、玩具與零件,又用幻想的筆添上一群天真可愛、鮮活幽默的動物角色,讓他們一邊工作一邊遊戲。當小小孩耳朵聽著大人讀出繪本簡潔明快的文字時,兩隻眼睛會在跨頁圖畫上骨碌碌地轉,他會注意到一群老鼠圍著做飯糰的梅子露出酸溜溜的表情、排列芝麻粒的小貓踩到番茄醬留下一個個的貓腳印、有一隻猴子踩到玩具車的輪子滑了一跤、彈起的足球快要壓到小熊貓......在《咦?會做出什麼呢?》中,大森裕子還加入解謎的樂趣,先畫出各個部位的零件,讓讀者想一想這些東西會做出什麼?這些零件平時隱形於整體之中,單獨亮相時讓人覺得既熟悉又陌生,因而變成待解之謎。喜歡動腦的小朋友可別急著翻頁,先猜猜看,你答對了嗎?

 

《咦?是由什麼做的呢?》的結語,也很值得與孩子好好討論「我們是由什麼做的呢?是我們每天吃的食物!好吃的食物,讓我們一天天長大。」幼兒不太能理解「我是我吃的食物做成的」這樣抽象的概念,需要成人解釋。作者應該是從西方俗諺“Youarewhatyoueat.”得到的靈感。這句話源自於十九世紀經典美食之書《美味的饗宴》,作者薩瓦蘭在書中寫道「告訴我你吃什麼,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。」他認為好的食物可以塑造好的身體和性格,壞的食物則摧毀人的身體和內心。他的主張在當時未經證實,卻得到大眾的認同,廣為流傳。兩百年來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食物與健康之間的關係,支持「Youarewhatyoueat.」的立論。但是回到繪本中,作者說的是「好吃的食物」,讓我們來想想「好」的食物與「好吃的」食物是一樣的嗎?好的食物一定好吃嗎?好吃的食物都是好的嗎?有什麼食物是好吃但不好,有什麼食物是好卻不好吃,要不要試試與孩子一起做出好又好吃的食物呢?

 

讀《咦?是由什麼做的呢?》可能會讓用餐時間變得更長(你和孩子都會更仔細的觀察入口的食物是用什麼做的?)讀《咦?會做出什麼呢?》可能會讓家裡變得一團亂(很多用品被拆解後就組不回來了),即使如此,如果你還是會經常翻閱,總覺得頁數太少、讀得不過癮,表示你已經喜歡上大森裕子詮釋的「解」與「構」—原來我們都是小孩啊!

文字工作者◎施佩君

more...
推薦書籍

跟著路線走

紅利1 79221

先有蛋

紅利1 320

是豬不是豬

紅利1 792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