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作動機
克萊兒.佐恩在十三歲時,讀了露易絲.勞倫斯(Louise Lawrence)的小說《核塵埃之子》(Children of the Dust),才知道核冬這個概念,書中的內容讓她相當害怕,從此心底就覺得這類恐怖事情有可能發生。
於是,本書的寫作構想漸漸浮現,起初是一幅畫面:一個青少年處在某個昏暗地方,設法保護一群人卻感到力不從心。此外,當澳洲掀起對海外難民的激烈爭論,她愕然發現,一個人的人身安危與生活品質在某些程度上取決於地圖上的一條線:出生在這一邊,你會有食物與庇護,獲得健保與教育;出生在另一邊,你則一無所有。
至於本書的建構場景,她是從雜誌《科學人》(Science American)的一篇文章中獲得。那篇文章詳細呈現科學家模擬核爆後塵埃雲的數據模組,包括塵埃雲在大氣層的動態、氣溫下降的幅度和日照的遮蔽量,也探討核塵埃對作物生長及食物供應的長期影響。
這些資料是種子,供克萊兒.佐恩天馬行空的馳騁想像。她也檢視小規模事件的影響,例如二○一○年十一月的昆士蘭州水患,然後把各類影響放大規模。她還研究路況不穩時的食物供應與基礎設施狀況。她爸爸曾告訴她,空氣中的碳分子會癱瘓發電廠,她也把這概念當作種子悉心灌溉。我們非常依賴電力,一旦供電停止,社會將陷入全面停擺,這個故事則於焉展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