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專欄

人類是很單純陸棲生物。每一種生物都有最適和生存的環境,也有無法生存的環境。對水裡的生物來說,陸地是必死無疑的焦土;對人類來說,天上、天下、天外、水下,是九死一生的險境。生物花費千百萬年的時間,才有機會演化為適應新環境的生物。而人類呢?雖然跑得不快,但是值得一提的特色是,很有用的大腦(對!你也有一顆!記得用!)。短短的200萬年,我們已經飛天遁地、登月球探海溝,不過也把地球搞得很糟。

翻開繪本,帶領孩子一同討論金錢話題

2022-11-30 馬哈老師

《你要用壓歲錢買什麼呢?》導讀
《你要用壓歲錢買什麼呢?》是一本簡單有趣的繪本書,作者佐佐木有透過「壓歲錢」這件事跟孩子展開一系列有關於金錢的話題,包括:錢能做什麼?錢到底從哪裡來?孩子我們跟著錢一起去旅行吧!還有存錢可以實現夢想。

《你要用壓歲錢買什麼呢?》導讀

領「壓歲錢」,除了享受過年的快樂氛圍外,也是孩子少數能取得大筆金錢的時候,若只能告訴孩子「爸媽先幫你保管。」這可就錯失了「從生活,學財商」,引導孩子理財教育的好機會。

這本《你要用壓歲錢買什麼呢?》可以當成爸媽的引導基礎。除了陪讀外,能夠透過提問的方式,開啟親子理財對話。

與孩子共享生命最初的喜悅之旅

2022-11-30 葉嘉青

生命的起源及孕育令人歡欣,神聖且值得期待。幼兒常愛問:「我從哪裡來?」也喜歡把東西塞到衣服裡,假裝肚子裡有小寶寶的模仿遊戲,顯示他們對於出生和性知識的興趣。父母該如何讓幼兒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並且把相關的知識傳遞給他們,會影響孩子的生命價值觀,甚至手足間的關係。可以把握時機和孩子主動聊聊,例如家中有孕婦和準哥哥或姐姐的,可以用懷孕主題的繪本作為媒介進行機會教育。透過親子共讀,幫助孩子理解生命和性的概念,並和胎兒開始建立情感的連結,一起等待和迎接弟弟或妹妹的成長和誕生。

讀到大森裕子的作品《咦?是由什麼做的呢?》《咦?會做出什麼呢?》,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。兒子在六歲以前很著迷這類有一群小人物(小動物)通力合作,滿版圖畫充滿)豐富細節的繪本,他會反覆讀圖,樂此不疲。這類繪本讓共讀時光變得十分有趣,我們會指著新發現說「你看!你看!」、會一起模仿小人物滑稽的動作、會自己加上旁白對話,也會一起想像如果是發生在我們家,如果我們是其中一員,如果......如果......如果是開啟想像的鑰匙,如果當時我們共讀這兩本書,他一定愛不釋手!

讀《月經的故事・生命的起源》──收容性教育焦慮的起點
一直以為多元開放的現代社會裡,大人較會敞開心胸與孩子討論性別教育(註)的知識與想法。然而,這幾年經常有機會與家長、老師導讀兒童文學作品,發現凡涉及性教育、月經教育與身體認知時,大人立刻「聞性色變」。

小不只是可愛,也很有用!

2022-10-20 文字工作者/施佩君
《小雲朵》太可愛了,我打賭讀完這本圖畫書,小小孩會睜大眼睛對你說:「再講一遍!再講一遍!」
小雲朵,是故事的主角,她是一朵很小的雲。對!就是你在封面上看見的,夾在兩朵大雲之間的她。平常小雲朵並不在意自己比普通雲還要小,因為小有許多好處—除了小雲朵說的那些,你能不能和孩子討論出更多呢?關於體型嬌小的好處。

綠色的星星|推薦文

2022-09-13 汪仁雅

要如何打發無聊的時光呢?

翻開《綠色的星星》,試試從觀察身邊的事物開始:橘子的蒂頭像星星,南瓜、蕃茄、花朵、葉片和天光透映的水面上,原來也都有星星。留心去發現、尋找,讓觀察和想像向外拓展,風聲、雨聲、嘩啦啦的海浪聲,孩子仰頭凝視的澄澈眼神,被滿滿的綠色星星包圍,深淺層疊,燦亮亮的綠,真切感受大自然滿滿的生命力,更棒的是,原來張開雙手雙腳的自己,也是星星的形狀,我們都是星星的孩子!           

《今天我是一粒黃豆》,多麼溫馨的一本書呀!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自己變成一個無聲的植物,而且還是一粒豆子。仔細讀第一頁圖像時,感到被震攝的驚豔感,我解讀到一股龍捲風的螺旋風轉的畫面:小女孩像是被龍捲風捲住的螺旋滾啊滾的,而站在一旁的媽媽嘴角上揚淺笑著的張著雙手攤開小被子的作勢樣,感覺就是要用小被子把小女孩包起來

人生舞台上成就自己的精采

2022-07-25 歐玲瀞

知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 H. Erikson)認為「自我認同」這個主題其實貫穿整個生命歷程,人一生的心理與社會的發展就是尋找、確認並完成自我的建構旅程。在追尋的旅程中,各自嘗試在自己的舞台上展演同中求異、異中求同的劇本,而對於繪本作家來說,他們如何描繪角色們在轉換當中的精采?!

熱門文章

你能想像嗎?
有位富人住在寬敞的大房子裡,擁有數不清的煙囪,煙囪冒著濃濃黑煙,甚至讓他自己咳得受不了。於是,他想出一個辦法:把煙囪搬走!搬去哪裡呢?搬到遠得看不見、聞不到的地方。那裡,剛好住著一群窮人。這聽起來或許有些荒謬,但《煙囪的故事》正是從這個誇張又寫實的情節出發,帶領我們一步步揭開便利生活背後忽視的代價。原來,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「擁有」,有時卻可能成為他人難以承受的「負擔」。